节日由来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创建纪念日)是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产生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
主旨目的
促进人们重视农业粮食生产,为此激励国家、双边、多边及非政府各方作出努力;
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和技术合作;
鼓励农村人民,尤其是妇女和最不利群体参与影响其生活条件的决定和活动;
增强公众对于世界饥饿问题的意识;
促进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
加强国际和国家对战胜饥饿、营养不良和贫困的声援,关注粮食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就。
节日意义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不仅动植物,而且农作物的品种也在日益减少。古代先农们种植过多达数千种的农作物,而只有大约150种被广泛种植,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其中,玉米、小麦、水稻约占60%,而大多数其它农作物品种已处于灭绝的边缘。随着农作物品种日趋单一和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全世界粮食供应正变得日益脆弱。
自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增长将超过生活资料生产的观点之后,人们对他的预言持不同观点。1968年,保罗.爱赫利奇发表了《人口炸弹》;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这两部著作都进一步表示担心说,无限制的人口增长将导致大规模的饥荒。对这种观点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人不仅仅消费,而且还能生产出比消费多得多的东西。70年代末,美国华盛顿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来斯特.布朗争辩说,世界各地的农场主和农民已经用尽了能够提高产量的办法,但稻谷和小麦的产量正开始下降。在亚洲的其它地区,水稻研究人员20多年来也未能大幅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2009年,世界人口正以每年9100万的速度增长,地球提供给人们“足够”粮食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许多人正以焦虑的心情在进行研究。许多国家政府对于举办“世界粮食日”活动都很重视。有的国家首脑在这一天发表演讲,有的国家举行纪念会或发表纪念文章,有的国家科研机构发表粮食和农业科研成果,举办科学讨论会等,以提高人们对粮食以及粮食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历年主题
20世纪80年代
此段时期主要注重农业、农村发展。
1981年 粮食第一
1982年 粮食第一
1983年 粮食安全
1984年妇女参与农业
1985年 乡村贫困
1986年 渔民和渔业社区
1987年 小农
1988年 乡村青年
1989年 粮食与环境
20世纪90年代
此段时期主要注重粮食生产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1990年 为未来备粮
1991年 生命之树
1992年 粮食与营养
1993年 收获自然多样性
1994年 生命之水
1995年 人皆有食
1996年 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
1997年 投资粮食安全
1998年妇女养供世界
1999年 青年消除饥饿
21世纪
此段时期注重在保护环境减少粮食产量背景下的粮食供给与食品安全。
2000年 没有饥饿的千年
2001年 消除饥饿,减少贫困
2002年 水:粮食安全之源
2003年 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
2004年 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
2005年 农业与跨文化对话
2006年 投资农业促进粮食安全以惠及全世界
2007年 食物权
2008年 世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
2009年 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
2010年 团结起来,战胜饥饿
2011年 粮食价格 – 走出危机走向稳定
2012年 办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安全添保障
2013年发展可持续粮食系统,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
第33个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在全国粮食干部职工中发起倡议,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