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87年10月31日 蒋介石出生于浙江奉化 |
|
1887年10月31日,蒋介石出生于浙江奉化。  |
· |
1906年 蒋介石肄业于龙津中学堂东渡日本 |
|
1906年初,蒋介石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  |
· |
1908年 蒋介石入东京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 |
|
1908年春赴日,蒋介石入东京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  |
· |
1913年 蒋介石参加二次革命攻打江南制造局 |
|
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蒋介石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  |
· |
1916年5月 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 |
|
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  |
· |
1918年3月5日 孙中山首次起用蒋介石 |
|
1918年3月5日,蒋介石接到孙中山急电,由上海赶赴广州。这是孙中山首次起用蒋介石。3月15日,孙中山派蒋介石到汕头任职。后因粤军中派系观念很强,蒋介石难有作为,几个月后即辞职。  |
· |
1921年12月5日 蒋介石与陈洁如结婚 |
|
蒋介石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陈洁如回忆录》指出蒋得过梅毒并传给自己。  |
· |
1922年6月 蒋介石登永丰舰侍护孙中山 |
|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  |
· |
1925年8月 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
|
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  |
· |
1926年1月 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
|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
· |
1926年3月20日 蒋介石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 |
|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一手制造了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中山舰事件。 详情>>  |
· |
1926年7月 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 开始北伐作战 |
|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  |
· |
1926年8月15日 蒋介石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实施北伐二期计划 |
|
1926年8月15日,蒋介石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实施北伐二期计划,决定进兵方略:以第四、第七、第八各军为中央军,直趋武汉,封锁武胜关。第二、第三两军为右翼,集结于攸县、醴陵一带,监视江西敌军,采取攻势防御。新由黔军将领袁祖铭、王天培所部编成之第九、第十两军为左翼,集中津市、澧县,进取沙市、江陵,肃清鄂西之敌。第一、第六两军为总预备队,随中央军推进。  |
· |
1926年8月18日 蒋介石发表讨吴宣言 |
|
1926年8月18日,蒋介石发表讨吴宣言。宣言说:“现在国民革命军将与北洋正统吴佩孚决战于江汉,此战关系不仅决定军阀命运之存亡,即中国国家民族之能否恢复其自由独立,胥卜于此。” 详情>>  |
· |
1927年3月21日 蒋介石率领国民党军队占领上海 |
|
1927年3月21日,蒋介石率领国民党军队胜利完成了从广州北上的进军,今天进入上海。由于山东军队匆匆撤走,蒋介石的军队几乎一枪没放。蒋打算实现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全部统一,因此,占领上海对他来说是前进了一大步。 详情>>  |
· |
1927年3月23日 蒋介石制造“安庆惨案” |
|
1927年3月23日,蒋介石命令收买的地痞、流氓去捣毁国民党左派领导的安徽省国民党党部、安庆市国民党党部和共产党领导的总工会。省农会、市妇女协会等革命团体,将文件、什物一抢而空,并打伤职员和省代表大会代表等数十人,重伤多人,制造了安庆惨案。  |
· |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上海“四·一二”政变 |
|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京密令:“已光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当晚,青帮头子杜月笙以“上海工界联合会”、“中华共进会”的名义,邀请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赴晚宴,将汪诱骗到杜宅杀害。 详情>>  |
· |
1927年4月15日 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在广州实行反革命大屠杀 |
|
1927年4月15日,继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开始在广州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工人积极分子,制造了血腥的“四·一五”广州大屠杀。 详情>>  |
· |
1927年4月18日 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 |
|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成立典礼。蔡元培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受印。请在武汉的原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及原代理主席谭延恺来南京行使职权。成立典礼上举行了阅兵式。当日,发表《告国民革命军全体将士文》,要求“武装同志亦各以至诚为党国努力,受吴(稚晖)、蒋(介石)两同志之指导”。 详情>>  |
· |
1927年12月1日 蒋介石与宋美龄于上海结婚 |
|
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于上海结婚。
 |
· |
1928年1月9日 蒋介石东山再起,复任总司令 |
|
1928年1月9日,蒋介石下野3个月后再次上台,复任总司令。  |
· |
1928年7月6日 蒋介石主持北伐胜利祭灵大典 |
|
1928年7月6日,北伐军各路总司令、各路总指挥祭灵大典在北平西山碧云寺举行,蒋介石主祭。 详情>>  |
· |
1928年10月8日 蒋介石与胡汉民再度合作执政 |
|
1928年10月8日,国民政府改组,蒋介石和胡汉民在政治上再度合作。国民党中常委根据《国民政府组织法》重新组阁,选出17名国民政府委员;以蒋介石为政府主席,谭延恺、胡汉民、王宠惠、蔡元培、戴季陶分任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院院长。 详情>>  |
· |
1930年11月5日 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 |
|
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1930年11月5日,国军向袁水流域推进,继向赣江东岸逼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 详情>>  |
· |
1931年7月1日 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 |
|
1931年7月1日,蒋介石、何应钦坐镇南昌,指挥23师又3个旅共30万人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发起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任司令,并聘请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以嫡系部队5个师为主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分兵两路展开钳形攻势向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进攻,企图消灭红军于赣江东岸。  |
· |
1931年8月22日 蒋介石宣称:宁亡于帝国主义,不亡于中国共产党 |
|
1931年8月22日,:“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发誓3个月内肃清江西红军。  |
· |
1931年12月15日 蒋介石第二次通电下野 |
|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第二次通电下野。国民党四大在南京、广州、上海分别召开以后,宁方国民党中央电邀粤方、沪方中央委员来南京举行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但粤方坚持蒋介石必须下野,否则不去南京参加会议,而要求在上海召开四届一中全会。迫于粤方的压力,蒋介石于当日通电请辞国民政府主席等本兼各职。 详情>>  |
· |
1932年3月6日 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
|
1932年3月6日,行政院长汪精卫在洛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推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从而形成了蒋主军、汪主政的合作局面。  |
· |
1932年6月9日 蒋介石在庐山开会部署“围剿” |
|
1932年6月9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湘、鄂、豫、皖、赣五省“剿匪”会议,布署在全国范围内对苏区发动新的军事“围剿”。何应钦、李济深、何成浚、何健、陈诚、钱大钧、曹浩森、孙连仲、刘镇华等国民党将领及汪精卫、顾维钧、黄绍闳、李石曾、熊式辉、俞飞鹏等参加。  |
· |
1933年2月13日 国民党蒋介石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 |
|
1933年2月13日,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以50万人兵力,采取“分进合击”战略,分3个纵队向广西进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 详情>>  |
· |
1933年5月8日 蒋介石发表攘外必先安内的演讲 |
|
1933年5月8日,蒋介石在崇仁总指挥部对各级剿共军官发表长篇讲话,中心意思是:(1)只要剿匪成功,攘外就有把握。(2)日本的侵略,就是共匪所招致的。(3)目前的挫折愈多,将来的成功愈快。(4)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能战胜一切敌人。(5)其生也为革命而生,其死也为革命而死。(6)愈是非常时期,越要小心谨慎,注重智谋。 详情>>  |
· |
1933年7月18日 蒋介石开办庐山军官训练团 |
|
1933年7月18日,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开学。蒋介石在开学典礼上作《庐山训练之意义与革命前途的演说》,称这次训练关系革命的成败,党国的存亡。 详情>>  |
· |
1934年2月19日 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 |
|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上讲演《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发起新生活运动。他说,“我现在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就是要使全国国民军事化。”提出要以孔孟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道德标准,统一人们的思想。 详情>>  |
· |
1936年10月22日 蒋介石赴西安训示张学良、杨虎城 |
|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到西安,分别召见张学良、杨虎城,宣布进一步“剿共”的计划。张学良不赞成,并说东北军将士不同意继续“剿共”、打内战。他建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大发雷霆,厉声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我叫你向东,你就应该向东;我叫你去死,你就得去死。不要问为什么。” 详情>>  |
· |
1936年12月4日 蒋介石赴西安促张、杨“进剿”陕北 |
|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在洛阳等地完成了“剿共”的部署后再度飞往西安,以临潼华清池作为“剿共”的临时行辕。蒋介石在临潼分别召见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师以上将领谈话,要他们听从命令,彻底“剿共”。 详情>>  |
· |
1937年7月17日 蒋中正在庐山发表对日抗战的《庐山声明》 |
|
1937年7月17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庐山发表对日抗战的《庐山声明》。此声明表示了“第二次中日战争”全面开战。 详情>>  |
· |
1937年8月12日 蒋介石任海陆空军大元帅 |
|
1937年8月12日,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任陆海空军大元帅。 详情>>  |
· |
1937年12月11日 蒋介石为避免南京守军被全歼决定令守军全部撤退 |
|
1937年12月11日,蒋介石为避免南京守军被全歼,令在江北的顾祝同转告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决定令守军全部撤退。  |
· |
1938年3月24日 蒋介石抵达徐州视察台儿庄作战 |
|
1938年3月24日,中国空军为支援汤恩伯第20军团的进攻作战,以轰炸机14架轰炸韩庄、临城及枣庄日军,但第20军团未按计划发起进攻,仅第52军(军长关麟徵)抵达进攻出发线。同日,蒋介石抵达徐州视察,并将随行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次长林蔚等留第五战区协助李宗仁策划作战。 详情>>  |
· |
1939年3月21日 蒋介石派特务赴河内刺杀汪精卫未果 |
|
1939年3月21日,军统特务爬墙入汪寓。特务侦得三楼朝南的一问,几个晚上电灯通夜未熄,断定此房必为汪之卧室元疑。特务登楼,即向该朝南房间冲去,发现正有一胖胖的穿白色睡衣裤的人急起,准备开灯,特务从形影上认为是汪精卫本人,枪弹速射数十发,即下楼夺门而逃。其实,这朝南大间睡的是曾仲鸣夫妇。 详情>>  |
· |
1940年3月10日 蒋日秘密圆桌会谈结束 |
|
1940年3月10日,蒋日圆桌会议在香港东肥洋行二楼结束。蒋方陈超霖在发言中转达了蒋介石的三点指示:(1)必须取得日本撤兵的保证;(2)明确日本方面的和平条件;(3)会谈要在绝密中进行。日本方面则说明了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要求重庆政府承认“满洲国”,放弃抗日容共政策,缔结防共协定,允许日军在华北驻兵。 详情>>  |
· |
1942年1月5日 蒋介石在重庆宣布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
|
1942年1月5日,蒋介石在重庆宣布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国战区由此正式建立。1941年12月3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征得英、荷政府同意后,向蒋介石正式提议建立中国战区,设立统帅部,以便统一指挥中国战区的中国、泰国、越南、缅甸境内作战的联合国军队,协调中国战区司令、印度军司令、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三总部之内的联系。1942年1月2日,蒋介石复电同意  |
· |
1942年3月23日 蒋介石命令暂行停止抗日任务,国民党军进行剿匪 |
|
1942年3月23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先肃清黄河以南奸伪”,其中要求鄂东程汝怀部和皖北李仙洲部“确实协同,遮断奸伪东西联络而击之”;并命令“在剿匪期间,各集团之对敌袭击任务暂行停止。”  |
· |
1943年3月10日 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 |
|
1943年3月10日,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书。该书是由汉奸陶希圣根据蒋介石的授意代笔而成的。《中国之命运》宣扬的最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主、自由和共产主义;诬蔑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区“组织武力,割据地方,企图破坏抗战,妨碍统一”,是“变相的军阀和新式的封建”,暗示要以武力解决共产党。 详情>>  |
· |
1944年10月21日 蒋介石发起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
|
1944年10月21日,蒋介石在知识青年从军大会上,举起拳头,激动地发出了令青年热血沸腾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详情>>  |
· |
1945年8月14日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 |
|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在依靠美国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连续3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同时,斯大林也致电中共中央,说中国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寻求维持国内和平的协议;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 。  |
· |
1945年8月21日 蒋介石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
|
1945年8月21日,蒋介石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详情>>  |
· |
1946年12月25日 《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蒋介石的个人统治 |
|
1946年12月2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闭幕,这次大会是上月12日开幕的。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中华民国宪法》,故又称为“制宪国大”。蒋介石为大会致开幕词,并将王宠惠、吴经熊、雷震等在开会前夕修改补充,又经蒋亲自删改的“宪法”草案提交给法院、民社、青年党和“社会贤达”审议,然后递交“国民大会”审议。 详情>>  |
· |
1947年4月18日 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
|
194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宣布改组“国民政府”。以“国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已是“多党之政府”。“国民政府”主要组成情况是: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副主席。张群为行政院院长、孙科为立法院院长、居正为司法院院长、戴传贤为考试院院长、于右任为监察院院长。  |
· |
1948年4月19日 蒋介石在国民政府“行宪国大”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
|
1948年4月19日,在国民政府“行宪国大”第十三次大会上,蒋介石当选为第一任总统。此前,蒋介石因“宪法”规定总统仅是礼仪式上的国家元首,表示不参与总统竞选。为此,国民党中常委决定赋予总统以紧急处置的权力。后来,蒋介石答应参加竞选。李宗仁在竞选中击败孙科而当选为国民政府副总统。  |
· |
1948年8月19日 南京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 |
|
1948年8月19日,蒋介石令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实行空前的通货膨胀,使通货增加了11倍,把最大票面额提高到60倍。 详情>>  |
· |
1949年1月21日 蒋介石宣布“引退”李宗仁任代理总统 |
|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李宗仁任代理总统。蒋介石下野是由国际国内环境造成的。去年底,东北、华北全境以及华中、华东的长江以北地区均为解放军夺取。于是美国大使司徒雷登表示“欲实现国共和议,非蒋介石去职不可”。 详情>>  |
· |
1949年5月17日 蒋介石劫运黄金白银去台湾 |
|
1949年5月17日,上海警备司令汤恩伯遵蒋介石命亲自派人从中央银行劫走了黄金19.8万余两、银元120万元。  |
· |
1950年3月1日 蒋介石在台北复任“中华民国总统” |
|
1950年3月1日,被赶出大陆、踞守台湾的蒋介石在台北宣布:复任“中华民国总统”。他称: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由于李宗仁自1949年11月由南宁飞香港,托病不理政务,现在美国疗养,返期难定,故令复职。  |
· |
1952年 蒋介石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
|
1952年,蒋介石进行“反共抗俄总动员”。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
· |
1969年 蒋介石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
|
1969年,蒋介石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
· |
1975年4月5日 蒋介石病逝于台北 |
|
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蒋介石去世后,中国大陆新华社刊登了如下报道: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
|
为Ta添加大事记 |